close


吳哥城的南大門。小恩+28mm+Fuji 100彩負。

⊙ 1181年—1215年 闍耶跋摩七世 (Jayavarman VII)
◎ 吳哥王朝最著名的統治者之一。父親為陀羅尼因陀羅跋摩二世。他征服了占城,使兩國合併。當時國力極之強盛,國界東臨越南,北至寮國永珍,西至緬甸,南至馬來亞半島。闍耶跋摩七世是高棉歷史最輝煌時代的偉大國王。吳哥王朝的首都吳哥城(Angkor Thom)在他統治時期最後定型。今天吳哥古蹟的大部分建築是他修建的。闍耶跋摩七世曾下令挖掘一個人工湖闍耶塔泰卡(意即「闍耶跋摩的水池」)。在闍耶跋摩七世統治末年,他重建了巴揚寺。在闍耶跋摩七世統治時期,大乘佛教成為吳哥最具影響的宗教。有人認為,闍耶跋摩七世死於麻瘋病。
⊕建造塔普倫寺(Ta Prohm)、塔頌寺(Ta Som)、塔內寺(Ta Nei)、斑蒂克蕾宮(Banteay Kdei)、聖劍寺(Preah Khan)、龍蟠寺(Neak Pean)、巴揚寺(Bayon)、鬥象台(Elephant Terrace)、麻瘋王台(Leper King Terrace)、十二生肖塔(Suor Prat Towers)、皇家浴池(Srah Srang)

 

吳哥城(Angkor Thom)幾乎都在闍耶跋摩七世的手中完成,是吳哥王朝最後一段黃金時光,後來國力漸漸衰退,最後在15世紀初被泰國攻陷掠奪一空後,隨即遷都金邊。吳哥城也稱為大吳哥,以便和吳哥窟(又稱作小吳哥)做區別。塔普倫寺(Ta Prohm)、塔頌寺(Ta Som)、斑蒂克蕾宮(Banteay Kdei)不在吳哥城內,請見下一篇。

 

※巴揚寺(Bayon)又翻成巴戎廟等名,是吳哥城的中心,也是闍耶跋摩七世和整個吳哥遺址中最著名之處,到處都是「吳哥微笑」-闍耶跋摩七世的微笑的臉。LP上直接說這個廟是的創作才華和自我澎漲的典型體現。闍耶跋摩七世除了神格化自己,也很自戀吧。但他應該也沒有想到那微笑的臉,居然也會成為一種藝術,一種美的化身呢。我倒是在此沒特別拍很多微笑,但夕照下的巴揚寺真美。

比較特別的是,自闍耶跋摩七世建的巴揚寺開始,供奉的主神由濕婆神改為佛教了。是否因為國王自身的經歷特殊,所以改信佛教了呢?從此柬埔寨的國教改為佛教,直到今天。


時近傍晚,斜光下的巴揚寺雖然遊人如織,但仍然很有味道。可惜因趕著去看巴肯山日落,在這兒停留的時間非常短,著名的浮雕幾乎都沒看到就急急離去了。

 


神秘的微笑。這樣的五官好像黑人與亞州人的混合版,但很奇怪地給人祥和的感覺。Olympus E510攝。


好多好多的微笑,這真是我看過最高段但也最美的自戀藝術了。下面那個橫槓槓可不是護欄,是九頭蛇神的身體,因為太長拍不進去,蛇神的頭已經不見了。其實蛇身上也雕有花紋,但經過歲月的洗禮,已經很不清楚了。

 


精美的浮雕。巴揚寺的浮雕幾乎都在講戰爭,當然多數是勝利的場景,也有少數因為戰敗逃躲到山上的畫面。在吳哥歷史中,總是跟鄰近的泰國、越南常有戰爭,幾乎所有的浮雕講述的都是戰爭,不是神仙間的戰爭便是人世間的戰爭。不知為何,現在回想起來有點小小的感傷。

 


寺中殘破的長巷。


雕在柱子上的仙女們。身裁與姿態好優雅,身形姿勢越見柔軟與寫實,非常值得欣賞。到現在東南亞的傳統舞蹈姿勢還是跟這些浮雕很像,尤其是手指和腳趾的樣子呢。

 

※鬥象台(Elephant Terrace)主要是國王閱兵或是欣賞慶典的地方。據說舉辦鬥象活動時,國王和皇室也都會坐在這個台上看比賽。很好奇是怎麼鬥啊?這跟印度的風俗有點像。


鬥象台正中央的大象。可惜象鼻已經不是原樣了。


鬥象台的其他雕刻。我一直沒弄懂這個雙手支撐看起來力氣很大的神是甚麼名字,若有仁人智士知道,請告訴我,謝謝。

 

※麻瘋王台(Leper King Terrace)也稱癲王台,建於12世紀末期,供奉的已是佛教。據說闍耶跋摩七世是得麻瘋病過世的。據說這個地方也做為皇家火葬場用。我不太懂,為甚麼建那麼多個火葬場啊?之前的變身塔(Pre Rup)不好喔?還是因為改宗教的關係?


中間披袈裟的佛像到底為何人目前仍有爭議。且真品已經收藏在金邊的博物館中了,這兒的是複製品,但當地人顯然常常來此供奉,並不在意是否為複製品。真正的信仰就在心中吧。


癲王台下的雕刻,非常壯麗。


從癲王台下來發現台中居然還有長長的甬道,小巷二旁全雕滿了雕刻,臉部表情非常生動。


九頭蛇神。終於讓我找到一位比較完整的蛇神像了。

 

※皇家浴池(Srah Srang)也在十二世紀末完成。應該是說在闍耶跋摩七世之後的國王除了擴建部份寺廟之外,已經完全沒有能力再興建任何新的廟宇了。這兒是皇室舉行洗浴典禮的地方。據說中間原本有一座寺廟,但現在已經沒有了。

 

※聖劍寺(Preah Khan)完成於12世紀末,曾是闍耶跋摩七世臨時的居住所,因此這個寺的規模是吳哥城內最大的一座。供奉的是佛教,寺內有515位女神像,而且是以十字對稱的方式興建,非常特別。寺內的雕飾也極精美,只可惜除了人為破壞之外,自然的力量也影響很大,跟塔普倫寺(Ta Prohm)面臨一樣的困境。


時空交纏。苦心堆砌的一切,終不敵時間與自然的力量。不是只有塔普倫寺才有大樹與寺廟的交纏,在聖劍寺也一樣有,且一樣很美。


九頭蛇神的中間那個最威猛的頭。這是我此行見到唯一完整的九頭蛇神的主頭,其他這一類的蛇神頭像都毀損得很嚴重了。不太確定這些白色的部份是不是人為修復的痕跡。


門上的山牆上雕了的戰車。又是戰爭的場面,雖然這個寺供奉的是佛教,祭祀的是國王的父親。


牆上的浮雕。對面牆上也有一整片一樣的雕飾,但中間的神像都被毀壞了,不知道是因為被盜還是被略奪之故。


未完成的猴子浮雕,可以看到當年的工匠先刻出線條打上底稿,再進行細部的雕刻。不知道為何在這兒也會看到這樣未完工的痕跡,是否是繼任國王下旨再擴建呢?


迷人的仙女。和巴揚寺一樣,姿態越來越柔軟有曲線了。連襯底的小圖都很精美。


奇特的藏經閣。規模宏大且很像希臘羅馬時代的建築,乍看之時簡直有時空錯亂之感。事實上這種列柱式建築在吳哥王朝並沒有發展成熟,這座「藏經閣」的用途其實不明,柱間距離很小,很難真的拿來藏甚麼東西用。旁邊看起來像護欄的建築其實是蛇神的身體喔,跟巴揚寺一樣。(阿伯,我知道您正在努力品味欣賞這麼巨大的建築,但敝小娘我在您身後足足等了數分鐘也等不到您離開,只好把您拍下來了。)

 

※龍蟠寺(Neak Pean)供奉的也是佛教,相傳佛派了飛馬下來拯救受苦的世人,所以池中有飛馬雕像。這個水池是傳統人們祈福求健康用的,當人們生病時,便來此祈禱並依病況從四邊的小水池求得不同性質的聖水回去服用。中間主寺供佛,四面的雕像表示水土火風,分別以象馬人獅頭像來代表,聖水會從他們的口中流出到四方的小池子,非常有意思。


龍蟠寺中間的主要水池,池中主寺下即為龍(蛇神)盤成一圈圈成為地基,右邊即為飛馬。拍這張時運氣非常好,光線角度佳,池中又有水,這張一次OK,是我這次旅拍中最喜歡的一張。Olympus E510攝。


四面神像好像只拍了這一張,而且這張還是同事拿小DC伸手進去盲拍的,因為當時我的腳已經嚴重受傷,爬不下去了。不知道當地人是不是踩著水進去拜拜?神像旁擺滿了供品。


小水池中長出居然長出可愛的金魚草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貓熊麗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