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篇文章其實是篇聊天心得,卻直指我的問題核心,我沒有學佛,不能完全理解佛學的說法,但我感觸良深,有撥雲見晴的感覺,特在此引用過來。原文在此:http://blog.xuite.net/piya.home/PiPiThought/17838807。

================原   文   如    下=============
這其是已經是幾天前和一位朋友聊天的心得了,最近一直犯懶病,所以一直沒有寫下來,結果今天突然發現快忘光了,趕緊趁還有一些想法寫下來....

我們常常對於週遭的朋友、親人感到失望還不滿,尤其越是親密的人,傷害往往越大,像是父母、兒女、夫婦。

以前常常不太解為什麼?老覺得人就是犯了貝戈戈的毛病,老是要往身邊的身上插針,也聽了一些人講了一些道理,但是就僅僅是〞道理〞,意思就是那僅停留在記憶中,在發表演說、寫文章時拿來用用,和生活完全無關。

但是這次的「聊天」,卻意外把思序整理得很清楚。

我們在和人相處時,是不是自己常常犯有「對錯誤的人,有錯誤的期待」這毛病?

「錯誤的人」源自於,對人了解的錯誤,這一如向種田的稻農買牛肉、向茹素的朋友賣牛排,不但會挨白眼,內心也很受傷。這其實是來自我們自身的習氣,並沒有能夠真切的了解他人,尤其是朝夕相處的家人、同事,在經過長時間相處後,就某些程度上的認為相互彼此了解。

「錯 誤的期待」這點就有些妙,我常覺得這個心性比較細,需要細細體會及深思。我們是否在接受到他人善意的附出時,就覺得內心充滿愉悅的感覺?然後又因「這不是 熟悉的朋友,不是他所應當付出」,所以這份感受就有加分、放大的效果。反之,如果視之為當然,那可能連愉悅的感覺都化成〞當然〞。

上面還是像做文章,不過細細思惟,好像心境是如下這樣改變的:

1. 感受到某人對自己的善意付出感到溫暖。

2. 對某人也付出相對的善意回應。

3. 也許因為又收到更多的善意回應,也許因為對方沒有如預期回應,所以我們就更加地釋放善意。

4. 當我們釋放善意時,便期待著對方的回饋,但是當一次次對方的回饋並不如意料中時,失望度便漸漸累積。

5. 當失望度累積到一定程度時,便對此人失望;當人數增多時,便對人群感到失望;再累積到一定程度時,就開始會想,人(我)為什麼要這麼辛苦?

這裡面的很多心序其實都可以再延伸出去,像第3點,若是不斷地交互增長,兩人就可能成為極好的朋友、愛人等;像第4點呢,在某些婚姻上就更常見了,結了婚,對方善意的付出都迅速下降為標準品,這個大概可以寫另一篇東東出來了,在此先不說。

如果上述的講法成立,那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去想:「假若我們都保持當時那顆接受溫暖的心,而減少那份期待感」,這樣會不會讓我們生命中,更充滿著那種感受溫馨的喜悅?而相對的也減少那種失望感?

這個認知其實又和 師父倡導的「觀功念恩」一下子結合在一起,這四個字不再像是個八股文字,而是真切地對我們生命引發快樂的種子;因為我們如果能夠時時刻刻都保持在感受到人間相互付出的美好(人是群體的,必定有付出,付出的動機就暫時放一邊),而人和人間的那種不必要的期待壓力減少,又能更加地減少人群中的不安、焦燥感。哇!那快樂更加倍釋放!真是美好的世界!

想到這就覺得很美,內心無比溫暖。願將內心的快樂供養上師三寶、也希望自己能將這體認,自身實踐於生活中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貓熊麗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