梵谷的畫與生平實在太出名了,就不用敝小娘多說啥了。詳情可以參閱下面列的延伸閱讀喔。
這次主要展的是梵谷早期的練習品,多數是素描、寫生,少數油畫的練習題,畫中人物連臉部的五官都沒有,乍看之下有點嚇人。因為只看到一個朦朧的臉,又沒有五官,有點像阿飄。素描中可以看得出來梵谷自學的歷程:筆觸生疏、人物比例怪怪的、同一主題常常重複出現(例:削馬鈴薯的婦人)、練習使用多種不同的筆來作畫、主題與色彩非常陰沉變化很少等等。他的作品開始明亮起來是去了巴黎之後,受到印象派的影響,才開始利用不同色彩的點與線來作畫,早期作品的特色也不明顯,直到他的精神狀況不穩定之後,他的畫風反而穩定了下來,他內心中壓抑許久的熱情與矛盾完全透過繪畫來宣洩,這些畫作才開始觸動人心。
漁夫和他的妻子(1882年),油畫練習。顏色有點失真,真品顏色再鮮豔明亮一點,右圖中婦女的披肩應該是紅色的。可以看的出來這二幅作品筆觸有多麼生硬,完全還是初學者。
這次展出的油畫作品不多,甚至有幾幅是複製品,例如那張唯一的自畫像,還有花園等等。直到展品的最後幾幅是他晚期的作品,包括他生前最後一幅畫作─薊花,才是本次展覽值回票價的地方。
Cypresses with two figures(1889.6.-1890.2.)。看到這張時,我知道,梵谷已經壓不住他內心的衝突,他就快要爆炸了。他發瘋地將他的熱情灌注在畫中,就是掃描成平面的圖片都看的出來厚實的油彩層層堆砌、重重的筆觸一筆筆用力地壓在油彩上,畫的內容是樹、花還有二位少女,但是顯示的卻是他內心劇烈的變化與幾乎要破體而出的衝突。我現在知道蔣勳老師說梵谷的畫是立體的!真的是立體的,看到真蹟時的震憾力是難以化成文字的。
Country road in Provence by night (1890.5.)。這張畫作中他粗曠的筆觸像是要把把自己全部的力氣都壓在畫布上,用油彩顯示他的滿腔熱情。這張畫作中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左邊的星星已經有梵谷特色,暈開的光芒繞成一個圈,看起來比右邊的月亮更大更亮,不合常理但卻異常地吸引人。此外,變型的人物、馬車、房屋或道路等物,奇異地在畫作上扭曲,這是不是表示他的腦中對於現實世界的解讀也已經扭曲了?
The garden of the asylum at Saint-Rémy(1889.5.)。本次展出中我最喜歡的一張,沒有那麼憂鬱瘋狂,充滿色彩與陽光,但是整個畫面都是「梵谷」。
Flower Vase with Thistles(1890)。本畫是這次展覽唯一向日本商借來的作品,是梵谷生前最後一幅作品。筆觸粗曠簡單,真品的顏色似乎比這張再亮一些。但不知為甚麼,也許是因為我已經知道他即將結束自己,總覺得這幅作品異常地陰沉鬱結。他永遠解不開他內心的結,也永遠不懂為甚麼他傾盡了全部的熱情換到的是世人的冷淡以待。
是不是人一定要這樣瘋狂地燃燒自己才能成就完整的生命?以梵谷為例,他不是科班出身,他的畫也常常不符現實或是比例錯誤、甚至對後輩也不見得有甚麼深遠的影響等等,但是他的熱情穿過畫作直抵人心,我們不必懂畫、不必瞭解何為藝術,只是我們的心深深地受到他激烈的情感所觸動。我想,這就是一種永恆吧。
延伸閱讀:
1. 讀冊人寫的梵谷生平與畫作簡介:與大師有約:燃燒的靈魂─梵谷特展。
2. 借展主要單位─Kröller-Müller Museum:世界二大收藏梵谷畫作的美術館,另一個是位於阿姆斯特丹的Van Gogh Museum。
3. 國立歷史博物館特展:燃燒的靈魂‧梵谷。
離題心得:逛到紀念品販賣區時巧遇漂亮的梁詠琪小姐。她雖然儘可能地低調(穿得一身黑還戴了帽子,沿路都頭低低地走路),但因為她身高實在很高還是被人發現了,因為同行的妹妹很喜歡她,我雖然不忍心打擾她但還是鼓起勇氣上前要了簽名,心下覺得很抱歉呢。她沒化甚麼妝更顯得很清秀,果然是該當名星啊。簽名留給妹妹囉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