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看的場次,有王偉忠親自上場講開場和收尾,謝幕時賴聲川和王偉忠都有上台,大家瘋狂鼓掌。
故事很長,上半場95min,下半場也有90min。講的是3.5家的故事,從遷台第一代一直講到第三代出生,跨距很大,在舞臺劇上這樣的跨度不好演。所以故事切成很多很多小段,幕與幕間切換得很快,時而笑時而感傷。情緒情境的變化快又大,我覺得多少有看電視劇的感覺,比較不像平常看舞台劇那樣,一個完整的情緒降子。
看到有些人帶爸爸媽媽來看,但多數是年輕人。他們太年輕了,他們太愛笑了,以致於把真實當成了笑劇,很多時候明明該很感傷的場景,台下卻笑出來,對我而言,很衝突,很迷亂。台上演的不是編出來的故事,那是真真切切發生過的事實啊,那種在非自願的情況下離家千萬里,落地生根的哀愁,是一種怎麼說的清的糾纏。
最後,其中一位爸爸(遷台第一代)留下了信,告訴自己的兒子:希望你們永遠不會經歷戰亂,永遠平安。
瞬間,我的眼淚就奪眶而出,而台下一堆堆的年輕人,除了為了買不到最新的手機和錢不夠用發愁之外,根本不懂戰爭的可怕,離鄉背景的哀痛,還有這些人與人、家與家、國與國間的愛恨情愁。我沒有辦法說,雖然我才不過是遷台第二代,我還隱約記得戰爭帶來的可怕、歷史的混亂帶給人們的傷痛,但這些情結、這些歷史、這些文化,如何傳下去?
在歷史的洪流中,我們,都是那樣的卑微,只能在自己的範圍內,堅強勇敢地活下去。而歷史的巨輪,早就已經滾向另一方,遠遠地,把我們都帶走了。永遠回不去。
幾位主角都是大咖:屈中恆、馮翊綱、宋少卿、郎祖筠、萬芳,其它人太多了,我分不出來誰是誰。但我對郎演的趙嫂印象深刻,我媽年輕時有時哭天搶地的樣子就像她那樣,最後她演老婆婆的樣子時,非常像我外婆,我一看到她走路的樣子我就哭了,我從來不曾這麼思念過外婆。但今天,我好像看到我媽的童年、青年、與外婆,我很感動,很難過,我說不出來是甚麼樣的感覺,雖然大家都在笑。
萬芳也演得很好,要不是演出表上有標明,我還以為她是黃嘉千呢。演的樣子還真有點像哩,很俗的本省老婆,但心腸很好。屈中恆演得很棒,他一個人串起整個場子呢。不愧影后影帝頭銜啊。
因為劇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吃-天津包子,是最老的趙奶奶(原本是富裕人家,跟著遷台最後葬在台灣)親自慢慢教給萬芳(鄰居、本省太太),萬芳再靠此食物把一家子養大,散場時,居然每個觀眾都收到一個好吃的包子。真的好吃,拿到時還是熱的,我就開心地拍了包子、拍了夕照中的中正紀念堂,還參加了降旗典禮。一堆人在看降旗典禮,好多人拍照(看到閃燈一直閃)。
包子這個食物,我想在劇中表達的就是一種文化的傳承,它沒有分本省外省,就是這樣,默默地傳進來,跟當地融合,誰說不是當地人就做不出道地的口味兒呢?我吃包子時,想著,因為歷史、因為戰亂,台灣反而成為一個百家爭鳴文化大融合之處,能不能,不要再分族群與省籍,尊重與包容每一種文化呢?
如果媽媽能來看,她會不會笑中帶淚地跟我說:我小時候就是這樣呢。
其實媽媽才是真正眷村長大的孩子,我只有小時候跟著媽媽回外婆家時,才知道那種樣子的「社區」叫眷村,也不過就睡過幾天而已,但左鄰右舍的熟捻度倒是讓我印象深刻。還有過年時大家聚在一起打牌,隨時要小心警察上門等等,那時還很小,不知道打麻將在當時是非法的啊。
另一個印象很深的是我到了眷村才第一次看到抽地下水上來的幫浦,還有早上起床要去倒馬桶呢。去年去北京玩時都還有看到清早老人家出來倒馬桶,好熟悉的感覺。
外婆,我好想妳。
留言列表